周易  风水  国学  易学  道家  佛家  策划  教程  学术  视频
本站推荐
莱阳市娘娘山泉水厂
       纪风策老师和梁巧华总经理   宋朝  ... [更多]
莱阳市娘娘山泉水厂预祝2023中华
军创广告传媒预祝2023中华传统文
蓬莱万德福酒业预祝2023中华传统
江苏美人河酒业预祝2023中华传统
甘肃屈吴禅酒业预祝2023中华传统
关于开展“万德福杯”优秀中华传
圣贤教育,改变命运
【央视新闻联播】习近平在蓬莱
 佛家典籍
 
佛教的世界观
发布人:蓬莱易学   发布时间:2018-11-05   点击:4310次

 

  一、人生的大痛苦与释加牟尼佛的觉悟:   佛教的创立者是释迦牟尼。释迦牟尼是一个王子,他放弃了继承王位的权利,立志要体悟出人世间的真理。中西方很多哲学家或者是王子或者是出身贵族,比如赫拉克里特、德谟克里特。“知识产生于闲暇”,一个普通老百姓食不果腹,他怎么会去思考这些哲学问题呢?所以,释迦牟尼带着他的愿望,刚开始只有一个人跟随着他,去寻找这个世界的真理。他的父亲净饭王派一些人把他劝回去,结果并没有把释迦牟尼劝说回去,反而又留下了四个人跟随着他,照顾他的生活。所以释迦牟尼最早的信徒是五个人。释迦牟尼悟出了人生的四个真理,即“四谛说”,即苦谛、集谛、灭谛、道谛。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释迦牟尼悟出的真理,就是“人生是苦”。所以,我们说大文化产生于大痛苦。   释迦牟尼在立志出道追求人生真谛的过程中,有四件事对他刺激很深。他乘车出游,看到一个人,这个人老态龙钟,极度贫困,释迦牟尼的仆人车匿告诉他,这就是生活,这就是我们的未来。过了几天,看到一个身患恶疾的人,在痛苦的呻吟,仆人车匿告诉释迦牟尼,这就是生活,这也是我们的未来。他所看到的第三个景象是,一个人已经死了,尸体躺在路边,眼睛已经被老鹰啄掉了。释迦牟尼的仆人车匿告诉他,这就是生活。最后,他和仆人看到了一个游荡的苦行僧,他拥有很多的时间独立思考和进行宗教辩论。这就是传说中的“四门游观”。通过这四个事件,释迦牟尼立志要追求人生的真谛。   释迦牟尼对人生真谛的追究,集中体现为他的“四谛说”。“四谛”即四种真理。他认为,整个人生无论是生还是死,都是一个“苦”字。“苦谛”就是呈现世界之苦,这个世界“一切皆苦”。他要来解决这个苦,解救世界的大众,使他们摆脱世界的大痛苦。“集谛”就是寻找造成这些痛苦的原因或者根据。他的理想——“灭谛”,就是达到佛教的最高境界——涅槃境界。“道谛”就是达到这个涅槃境界、实现佛教理想的方法与途径。   

  二、佛教对世界和人生的基本看法:   我们来看一下佛教对于人生的看法。佛教对人生的最基本看法是,人生皆苦。佛教认为,“苦”不是某一个人苦、某一些人苦或者是生活中某一段时间的苦,而是说所有的人以及人生的整个过程都是苦。所以叫做“一切皆苦”。中国人说做皇帝苦,都已经成了孤家寡人了,能不苦吗?从皇帝到普通老百姓,从生到死都是苦。所以,有生苦、死苦、老苦、痛苦、怨苦、爱别离苦、求不得苦、五阴盛苦……。一个人对这个世界怀着怨恨的时候是不会幸福的,当一个人怀恨着痛苦的时候怎么会幸福呢?还有爱别离苦,两个相爱的人,劳燕分飞,不能在一起也是痛苦的,譬如两个人谈恋爱,到假期要分离了,怎么办?痛哭一场,挥泪告别。还有求不得苦、五阴炽盛苦。这个五阴炽盛苦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,你所有的感觉都是受到色、受、行、想、识的支配,你所有的苦都是由于这五种感觉所引起的,它们也是苦。   如果只道破人生的苦,那么,就会使人缺乏向上的和人生的力量。所以,苦谛的真义,是要人们改变人生,那最后要达到什么境界呢?要达到一个“常乐我静”的境界。“常”是一种永恒,不是一种短暂,它是要达到一种生命的永恒。“乐”是快乐。“我”是自由,要自由自在,我行我素。“静”是一种安静。“常乐我静”,就是佛家所追求的一个境界。这是佛家对于人生的第一种看法。人生是什么?人生是一切皆苦。   第二是“四大皆空”。这里的“四大”是什么呢?印度人以及东方人认为世界是由几种基本的元素构成的。中国人认为世界是五行,即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构成的。印度人认为世界是由四种元素构成,金、水、火、风。印度人认为人同样如此,人的骨骼是地,人的血液是水构成的,人的温度是由火构成的,人的气息是由风构成的。于是这四种元素集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形成了人的肉身,形成了这个世界。当这四种元素分离的时候,人的整个肉身都消解了,都没有了。于是“四大皆空”就是指这四种元素都是一种空。一切是因缘和合而生,一切事物是有条件的凑合到一起所产生的。就好像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就构成了水,如果把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分离开以后,水就不存在了,于是,水也是空,它也是因缘和合的。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合到一起才产生水,如果它们不遇到一起的话,这个水就没有了。人生也是一个空,如果你的父亲和母亲不遇到一起的话,可能就没有了你,生命也是因缘和合而生的,它也是有条件的。   

  佛教讲了十二种因果关系,就是所谓的“十二缘起”。(1)无明,即无知。对四谛、缘起的道理无知,不了解佛教之根本思想的世界观及人生观。 (2)行,即身、语、意三行,亦称三业。 (3)识,指认识主观的六识。 (4)名色,乃指识之所缘的六境(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)。 (5)六处,指眼以至意的六根。意即感觉、知觉的能力。(6)触,即根(六根)、境(六境)、识(六识)三者的和合,亦即由根、境、识而有感觉,与由知觉而成立认识条件的意思。(7)受,和五蕴中的受相同,意指苦、乐等感受,即眼触所生以至意触所生的六受。而六受又各有苦、乐、不苦不乐等三受。 (8)爱,也译为渴爱,意指如渴者求水般激烈的欲求。可分为色爱以至法爱的六爱,或欲爱、有爱、无有爱的三爱。 (9)取,有欲取、见取、戒禁取、我语取等四取。 (10)有,即存在。或注释为欲有、色有、无色有三有。广义的说,有是现象的存在,与行、有为一样,意指一切的存在。 (11)生,指有情生于某一有情的部类,或指日常生活有某种经验产生,二者均是自“有”产生新的“生”。(12)老死,生以后会产生老死等苦,而以老死代表一切的苦恼。   

  佛教以十二缘起为首的种种缘起说,也就是以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三界轮回的一切苦恼,即由于无明、渴爱等烦恼及行、取、有等业因而产生的。这套理论是很晦涩的,要倒过来看。印度传统的文化本来就是很难理解的,由于这些是从梵文翻译而来,便更加难以理解。由十二缘起、四大皆空,就引出了一种出世的思想,一种出世的主张。但是出世不一定是出家,出家只是出世的一种。出世是对生活的一种超脱意识、超越意识。你只要有智慧,明确人生的真谛,了悟四大皆空,便是出世。   由此,又引出佛教人生观的第三种要素,叫做“轮回报应”。灵魂是不朽的,“三世”轮回,灵魂有前世、现世、来世。今生今世的“果”是受到前生前世的“业”的影响。佛教深信轮回报应。那么轮回遵循怎样的规律呢?轮回遵循的正是“善恶因果律“。你今生过得不好,是由于你前生有罪障,如果你想来生过得好,你今生必须要修行。所以像林嫂,贫困痛苦不堪,但老了还一直努力捐一个门槛,以求来生得到好报。宗教是人们的“精神鸦片”,祥林嫂已经苦难到这种程度了,她仍用佛教的三世轮回加以解释,为什么她会嫁一个丈夫死一个丈夫,是因为“我前世造了孽,所以我今世必须要受这个罪”。我在今世受罪为的什么?为的是来世过好日子。孙悟空是那样有本事,那样狂妄的人,他自封齐天大圣,与玉皇大帝平起平坐,但是到最后还是妥协了,为了来生的幸福,今生必须要伴随唐僧取经,受那么多的冤枉气。这就是所谓的三世轮回,为的是最后“涅槃成佛”。   第四个是“涅槃成佛”,涅槃成佛中的“涅槃”是“天渡”的意思。“涅槃”说的是一个故事。我们听说过凤凰涅槃,有一只凤凰跳到火里面去的时候,化为了灰烬,但是若干天之后,他又诞生了,变成了一只火凤凰,总是给人世间带来幸福、带来光明。火凤凰定期要跳到火里面去自尽,它投身火海的时候把人世间所有的怨恨,所有的不满,所有的不幸都背负在自己身上,让它们在火中化为灰烬,过了一段时间,凤凰获得新生,世界又变得如此美好。凤凰涅槃的故事就是这样来的。凤凰涅槃,浴火重生。

  佛家的人生观,最终要达到的是一个涅槃的境界,这与儒家是不一样的。儒家的最高境界是圣人,道家的最高境界是真人,即要到达一个真的境界,和道合二为一的境界,佛家是要达到一种永恒的涅槃境界。 


青岛风策国学文化发展研究院
地址:青岛市市南区江西路27号 常驻地址:烟台市蓬莱区北关路782号 电话:17753538249
建议使用IE6.0及以上浏览器版本,在1024*768及以上分辨率下浏览。技术支持:蓬莱善义电脑
鲁ICP备18042303号 Copyright 2018 www.fengceguoxue.com 国学易经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 版权所有,未经授权禁止复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