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佛家典籍 |
|
|
|
|
|
发布人:蓬莱易学 发布时间:2018-11-05 点击:3701次 |
|
|
释迦牟尼佛
佛的人格形象在中国是什么样的呢?在中国文化中,佛首先是一个智者,大彻大悟是首要的人格特征,这便是所谓的“觉”。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面觉悟了七七四十九天,觉悟到人生是苦。然后,释迦牟尼再告诉人们如何来超度这个痛苦。但佛家的“觉”,不仅要自觉,而且要觉他。佛家追求的人格境界是“觉行圆满,自觉觉他”。就是说,不仅要让自己觉悟,而且还要让别人觉悟。现在讲唐僧去西天取经故事是那么的富有浪漫而神秘的色彩,其实唐僧西天取经的真实故事不是现在所广为流传的那样。当时唐僧是不被允许离开长安去往印度的,唐僧离开长安时,朝廷派兵去抓他。唐僧没有生活来源,所以他每到一个地方就摆一个讲坛来传授佛经,用这样的方法,才慢慢走到印度。佛首先是一个智者的形象。
佛的第二个人格特征是大慈大悲,此即所谓“慈”。“无缘”谓之大慈。我们刚才讲道有十二缘起,任何东西的产生是有条件的。佛到最后要达到的是要无条件的活着,所谓“常乐我静”,这就是永恒。“同体”谓之大悲。在佛家看来,蚂蚁与人是同体的,所以“不杀生”成为佛家的第一戒律。儒家讲仁爱,墨家讲体爱,我的身体和别人的身体是一体的,佛家将它扩充到人以外,人之体与万物之体是同样的,由此产生对万物的悲悯情怀,此谓“同体大悲”。
佛的第三个人格特征是大德大义,此即所谓“善”。这方面它和儒家是一致的。佛家的基本戒律叫做“十善与五戒”。佛家的戒律都有很强的道德属性和道德功能。到最后,佛家和儒家“仁”的根本追求便在哲学上相通,佛教追求自度度人,普度众生。佛教不只是要超度自己,如果这样的话,佛教是自私的,佛教还要超度别人。佛教和道教的重要区别也就在于此。道教养生,养的是自己的生。道士都是为自己养生,它很少去恩泽他人,感化别人。佛教和道教不同,佛教的理想,是要把天下人都普度了。这样的一种理想和儒家的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,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是相通的。有些佛寺中的方丈甚至将“自度度人,普度众生”解释成与共产主义信仰是相通的。在某种意义上,人类的终极理想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相通的。去看柏拉图的《理想国》,再看看我们中国的“大同世界”,再看看马克思的“共产主义”,再看看佛教的那个“自度度人,普度众生”,它们在文化上表现出一种很大的相似性。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有没有现实性。没有现实性只是一种乌托邦,只是一种信仰或者说只是一种信念,有了现实性,它才可能去被实践,从而创造出一个美好的世界。
以上对于佛教的一些基本知识进行了简单的介绍。佛教立足于一切是苦的基本判断之上。佛教要让大家明白这个苦,然后让大家超度这个苦,达到一个涅槃的境界。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儒家、道家、佛家。有人说儒家也是一种宗教,是儒教,我不同意这种说法。中国的儒家还不是一种宗教,中国只有佛教和道教。儒家到最后确实被中国人顶礼膜拜,而具有了宗教的意味,但是孔夫子从来就不是一个教徒,他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智者,是一个活生生的贤者,是一个活生生的圣人,而不是一个终极性的实体。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