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周易》自产生以来,延续五千年,人们不中断地对它进行研究、探索。各家仁智互见,不尽相同,所以,对《周易》的价值判定也存有较大差异。正确地肯定《周易》的价值才能正确地对待《周易》,制定正确的研究方法以及运用原则,开发其现代的公道价值,服务于当今的实践活动。要解决这个问题,对先要搞清楚《周易》中到底有哪些有价值,值得鉴戒、开发利用的东西。假如这个问题搞不清楚,或不能落到实处,贝大家的非常多工作都将是徒劳无益的。
要给一部几千年前的争议颇多的古典著作一个正确的价值定位,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,但也不是完全不可克服的,关键是要找到一个正确的研究思路或方法。在探索这个问题的过程中,传统的训诂考据显得苍白无力,这个判定己被前人的研究证实。现代的比附穿凿显得荒诞迷离。一个问题是不是很复杂,与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有关。一个看起来很复杂的问题,假如换一个角度去思考,或许立即就变得柳暗花明,局面开朗了。给《周易》价值定位的问题也是这样,当大家的目光紧盯在具体的事件的局部时,大家将不可避免地陷入复杂的历史现象的迷宫,正所说的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。为此,大家不妨从大处着眼,换一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。即从各种争议的表面现象入手,“大胆勇敢勇敢假设,小心求证”一番.
假设一,看来很表面的现象,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问题的本质;
假设二:复杂的《周易》现象,都无一例外地包含了古今人士对《周易》的评价;
假设三,《周易》从产生到现在历经五千年,朝野人等之所以对它有不尽的爱好,表明《周易》中一定存在着一种具有相对永恒的,有价值的东西。不管这些认识与评价有多不同,都可以理解为是人们从不同角度或不同层面研究《周易》所得出的结论。
在这三个假设的基础上,大家试着从人们对《周易》的各种评价入手,来透视《周易中可能存在的价值特征。人们对《周易》的诸种评价中较为一致的约有以下若干种:
卜筮书。
群经之首,设教之书。
原道之书,大道之源,文化之祖。
研究变化的书。
朴素的古代的哲学书。
神奇的书,神秘的书,看不懂的天书。
假如大家能够合乎情理地解释出,为什么《周易》会有如此多的评价特征,并且将各种评价用一条共同的线索贯串起来,即找到它们之间的共性,那么,大家的结论就有可能接近《周易》的本质,进而,大家还可能得出超越以往认识水平的,对《周易》价值的正确定位。——当然,这时,这一切仍然只是假设。
一、 卜筮书
这个评价可以说认识到了《周易》的根本属性。《周易》本经确为卜筮而设,任何人都不能否认《周易》是卜筮书的事实。时至春秋,出现了以《系辞》为上的《易传》等文字主要意在说明《周易》的体用,比如现代某产品的使用说明书,说明了《周易》的体例、创作原理、功用和具体运用中的留意事项等。汉以后的研究者们更愿意将《易传》认作哲学的总结,——假如没有《周易》本经在前,《易传》的非常多说法的确象哲学,———这又明《易传》这个说明书的境界达到了极高的水平。值得思考的问题是,关于卜筮书的“说明书”何以能和哲学搭上界?岂非是牵强附会吗?至少这是一个令现代人不可思议的事实——现代人以为卜筮是迷信活动,从迷信活动中产生的哲学究竞有多少公道的成份?所以现代人大多对此持怀疑态度,因而也就缺乏最少的研究爱好。
卜筮,是通过一定手段实现猜测未来的活动,是认识手段的一种。对未来的事情进行猜测估计长短常重要的,假如没有对未来的估计猜测,那么,人类的生活将永远沉醉于无边的黑暗之中。不管现代人对卜筮活动进行多么苛刻的批判,也仅仅是对于猜测手段——卜筮的否定,而非对猜测活动的否定。
由于猜测未来对于人的生活非常重要,中国的古代人对猜测手段的探索研究也就不遗余力,并且“硕果”累累,在世界范围内可称奇迹。据本人的见闻,中国古代猜测古代猜测技术中,有法可依,有理可循的猜测手段不下十余种。表面上看来,这些形形色色的猜测术已与《周易》无关,被人指为《周易》之旁流、远脉,或干脆斥为“早认官亲”,必欲清除之以保卫《周易》的“清白”。岂不知,恰是这些所说的的旁流通脉,使得《周易》誉满天下,妇孺皆知;也恰是这些所说的的旁流通脉,使得《周易》逃过历史的“劫灰”,而又免于湮没于迂腐的故纸堆;也恰是这些所说的的旁流通脉,使人们深切地感受到《周易》的大道不离日用常行。各种猜测技术都从不同的侧面或不同的层次反映了《周易》的基本原理,是《周易》原理的具体生动的实际运用,认识猜测技术的应用,对于理解《周易》的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将这些与《周易》渊缘深厚的猜测术归于《周易》文化的范畴,涓滴不玷辱《周易》之清名。
现在讨论卜筮与哲学的关系。从某种角度考虑,卜筮能用一套系统,解释人们所能碰到的各种问题,这本身就颇具有哲学的意味。具体言之,卜筮并不象非常多人误解的那样,纯粹靠胡说八道蒙人,而是有着严格的操纵程序,其中有相当多的指标长短常客观的,不许随意歪曲的。卜筮具有相当的正确性,而这种正确率绝不是凭主观猜测所能达到的。逐一也就是说,卜筮系统必须具有极其广泛的适用性才能满足复杂的猜测需要;进而可以推断,卜筮系统说实话捉住了足够众多的事物之间的共性:共性反映了本质的联系。假如这种推断能够成立,则《易传》(关于《周易》的使用“说明书”)被以为是《周易》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,也不纯是误会。大家不妨如此对待:站在《周易》本经的角度,本经为卜筮而设,《易传》是使用说明书;站在《易传》的角度,《周易》本经是《易传》哲学思想的载体,卜筮是《周易》哲学思想的具体应用。既然如此,学习卜筮离不开《易传》的指导,而学习《易传》的哲学思想却可以抛开卜筮吗?
二、群经之首,设教之书
《庄子.外篇.天运十四》记载:“孔子谓老聃曰:‘丘治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六经,自以为久矣,孰知其故矣……’”大概是关于经的概念的最早记载经的官方概念大约始于汉代,史载汉甘露三年(公元前51年),令诸儒于石渠阁讲论《五经》异同,宣帝亲身临决。《五经》中包括《周易》。又汉熹平四年(公元175年)诏诸儒正《五经》文字,命议郎蔡邕用古文、篆、隶三体文字书写,刻石立于太学门外。这时,《经》的官方标准文本方才确立。
《周易》是《五经》之一,后被奉为“群经之首”。大家理解,“首”乃首要、首领之义,比如现代教育中所说的“五育并重,德育为首”。作为“首”的意义,绝不同于一般。《周易》为什么能为“首”?主要不是由于它的卜筮功能,而更在于其哲学思想,即《传》了。《周易》作为《五经》之首的地位一直延续到清末,二千余年,并非由于中国古代人因循守旧,或者不抉剔,而是由于《周易》的道理具有较为永恒的、可以利用的价值。并且,《周易》的道理直指本质,圆通周备,坦言大道,无所偏执。想当年,明太祖朱元璋抉剔《盂子》,搞出个《孟子节文》,宋明理学常有“杀人”之怨,……而不曾听说什么人废了《周易》,包括“焚书坑儒”那一场文化浩劫。
在古代,《五经》之设本来就是教化庶民的。在这一点上,《周易》也不例外。但在通过什么方式教化庶民的问题上,《周易》异于其它“四经”。《周易》教化庶民,是通过卜筮的手段,联系具体的生活实际,教育人们认识天道,并自觉地顺应天道,求得各种实践的最大成功。(关于这一点,《系辞》中有明确的说法。)自汉以来至清代的统治者们,以“四书五经”为教化庶民的工具。他们设教的目的,更侧重于教化庶民成为服从统治的顺民,服务于一家一姓的政治统治。在这个目的或者说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,统治者频繁按照自己的意愿阉割经典,误解圣人之义。这样一来,他们所说的的设教也就频繁背离大道,而成为愚弄庶民的圈套。所以,这种偏狭的设教终极也没能阻止朝代更替、山河易主。一个朝代灭亡了,新兴的王朝可以继续借用前朝的经典实现教化庶民的目的。也就是说,经典具有相对的不乱性。从这个角度来分析,经典也只是,或者必须具备一个宽泛的,可以任人自由发挥的框架。在诸多古代经典中,《周易》似乎最具备这个特征,以至于在古代经典式微多年的现代社会,独占《周易》等少数几部著作,仍一如既往地吸引着众多的人们。
《周易》为群经之首,是有深刻的道理的,值得深思。
三、原道之书,大道上源,文化之祖
对《周易》给予这样高的评价,并不是现代的事情,而是古来有之。《系辞》中已经努力地试图将《周易》的内涵放在“道”的水平上来考察研究。大家还应留意到,这样评价《周易》的人们,他们思考问题的层次远远超出了“设教”之类的说法。换言之,这种评价是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审阅《周易》的价值而得出的结论。这个结论超越了狭隘的个体、群体利益。能这样评价《周易》的人,只能是一群冷静睿智的学者。
什么是道?按《道德经》的说法,“道可道,非常道”,“道之为物,惟模糊。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;恍兮惚兮,其中有物。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;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。自古及今,其名不去。”道,的确是不易言说的,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言说的。为了表述的方便,必须“强为之名”,称之为道。道是一种依附于有形事物,而又不拘于有形事物的、具有决定性质的形而上的东西。用通俗的文字来表述“道”的含义,可以说,道是制约大地万物存在、发展、变化状态的,恒久不乱的,不可容易改变的划定性。假如大家透过《周易》身上层层笼罩的“迷雾”,就可以发现,《周易》的确可以称为探索大道的著作。大家理解,凡是能称为“道”的东西,应具备如下特征:1、不可改变的划定性。2、恒久性。广泛的适用性。在这三个特征中,“不可改变的划定性”与“恒久性”己被《周易》研究的历史所证实。至于“广泛的适用性”,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.易类》中说:
“易之为书,推天道明人事者也……又易道泛博,无所不包,旁及天文、地理、乐律、兵法、韵学、算数,以逮方外之炉火,皆可援易以为说,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,故易说愈繁。”
这段话曾被非常多现代《周易》研究者援引,用以批判“好异者”的牵强附会。其实,这些话真实地说明了一种现实存在,即《周易》可以和非常多的、表面看来儿乎不相干的领域发生密切的联系(以中医为甚)。假如进行稍微深入一些的研究就会发现,《周易》与非常多领域的联系并不是机械的、牵强的,而是圆通的、有机的。不仅如此,《周易》还被奉为非常多领域的指导思想,不但从哲学的高度,而且从实践的方法的基础层面,有力地指导人们的各种实践。——《周易》思想“广泛的适用性”是没有办法辩驳的。
为什么《周易》又被誉为“大道之源,文化之祖”呢?所说的“源”与“祖”,应该具各以一下特征:
时间之先。甲骨文是最早的成体系的中国字,但《周易》的卦象符号的出远早于甲骨文,那么,将《周易》视为有据可考的“源”与“祖”有何不可?而在探索大道的层次上看来,甲骨文是没有办法与《周易》相提并论的。
境界之高。在中国文化的范围里,若不能体会“境界”一词的深切含义,就没有办法体会中国文化的精深内涵。近二十年国内外掀起一股关注中国古文化的高潮,出版了相当一批著作和探讨文化的文章,可惜境界不高。在历史教科书上,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开始讲中国的哲学思想。那时的思想流派五花八门,争奇斗异,其实不过是诸于从各自的角度来阐发自己对大道的见解,虽不乏真知,却多失于偏狭和肤浅。《周易》的境界远高于诸子百家。
源之对于流的划定性。“源与“祖”对以后的发展具有极强的划定性。源头的清纯,固然没有办法保证河流不被污染。然而,究竟曾有过清纯的源头,时常唤起后人对清纯的向往,鼓励人们不中断地努力,清除污染,回归清纯。中国文化是具有高度觉悟的文化,恰是觉悟的存在,使人们不中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,努力地从错误的极端回归中正的大道。
连绵不中断,久长之义。中国文化历经风雨,连绵数千年,一脉相承以至本日。中国文化极强的生命力与其起源阶段就具备的优良素质有关。在这个方面,《周易》功不可没。
四、研究变化的书
这样的评价显然涉及到了《周易》的具体内容,并且捉住了本质。古代人说:“易以道阴阳。”假如《周易》仅仅以为世界是变化的,那说实话即是什么也没说。《周易》对变化的研究相当全面:从变化的原因到变化的全过程,又从具体事物的变化到整个世界的变化,再从变化中总结变化的规律,以及运用规律把握变化……并且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。可以说,变化是《周易》的灵魂,而这个灵魂又是具体生动地存在于世界的各个方面。在理清了这样的线索之后,大家又可以说,《周易》是匡助人们认识变化,把握变化的有力工具。
五、朴素的古代哲学书
这是现代社会一部分人对《周易》的评价。所说的朴素的,也就是没有现代科学实证为基础;既然是古代的,也就只存在文物的价值。正如某些人所言:《周易》中有优美的语言动人的典故,纯朴的风俗,自然的属性等等,研究《周易》可以了解《周易》产生的年代的社会状况……至于《周易》是哲学书的评价,主要还是基于《周易》的产物——《易传》。这种无关痛痒的评价,基本上没有什么意义。而且,大家相信,这样评价《周易》的人们根本也没有爱好来研究《周易》。请看以卜引文,是课本上对们《周易》价值的定位,代表权威的结论。
《周易.系辞》:《周易》提出了一些富有朴素多辩证法的观点,有着积极的意义,昆裔哲学和中医学的影响很大。《系辞》主要论述自然界中阴阳、消息、刚柔等相反势力的“摩”、“相荡”是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。但在承认一切皆变的同时,却以“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,卑高以陈,贵贱位矣”;来论证社会等级制的永恒性。
现代人在给古代人的思想作评价时,还有一个现在看来很有趣的毛病,就是,凡言思想,必须首先判别其为唯物,或者唯心。唯物的,将受到热情的歌颂;唯心的,将受到冷酷的鞭挞。——绝对省力,而且“保险”。经过这样的”严格”筛选,众多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便分为阵线分明的两派:唯物派和唯心派。而且令人遗憾的是,唯心派的势力弘远于唯物派如此说来,中国五千年古老文明岂不是由唯心派来支撑?
六、神奇的、神秘的、看不懂的天书
这种评价的背后,说实话是探奇的渴望,与无功而返的失望。《周易》从产生到现在,其中的神奇和神秘的确不少。然而,这不是“看不懂”的原因。
《周易》之难懂在于两个方面的原因:
《周易》揭示的道理过于宽泛。在习惯了接受现成结论和频繁将目光局限于具体事物的人看来,悟性的贫乏成为认识理解《周易》的障碍。
《周易》的结构独特。
为了表达那种高明的道理,《用易》的创作者发明了一套完备周密的结构系统——抽象的象征之象与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字互为表里。在理解《周易》本经的过程中,若只着眼于卦象,则会陷入迷离的游戏,不得自拔,反而遗失了卦象的象征之义;若将目光集中于可读的卦爻辞,又频繁误以象征为实指,局限于字间和事实的考订,将《周易》当作文物来鉴赏。宋代有一首诗以嘲讽死读书的人,正可移于此:“堆几尽埃简,攻之如蠢虫。谁知圣人意,不在古书中。”越研究得精细,离书中的本义越远。
这两个原因又可归纳为一点,就是说学习《周易》的人群中,有相当人的一部分人割裂了经典与实践的关系。实践是认识《周易》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,脱离了实践的验证,一切学说都将变得“神奇、神秘”,使人看不懂。除了以上诸种认识结论,现代研究者还提出:
《周易》是史前文明的遗物,或谜语。可称之为“猜谜派”
《周易》是周文王等人的日记,反映了奴隶反抗奴隶主斗争的史实可称之为“史实派”。
用现代科学的结论来证实《周易》的某些说法,可称为“实证派等等。
前两种说法和者日稀,第三种做法虽则“科学”,却不易证实《周易》思想体系的全貌。
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.易类》中说:
“易之为书,推天道明人事者也、”
《周易.系辞》中说:
“夫易,作甚也者?夫易,开物成务,冒天下之道,如此而已者也。”
“夫易,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。”
大家以为,《周易》是我国古代的,匡助人们认识世界,把握变化的方法论著作。《周易》中包括了三种具有恒久价值的内容:
中国式的思维方式方法。
世界变化的规律。
认识变化,把握变化的具体方法。
恰是这些内容的存在,使得《周易》具备了“大道之源”、“文化之祖”的资格,确立了“群经之首”的稳固地位,成为教化庶民的有力工具,也将终极确立《周易》在文化范围内的,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。将《周易》的思想体系完整、正确地整理出来,并给予现代人可以接受的公道解说,是现代《周易》研究者的最迫切的任务、这也是历史赋予现代《周易》研究者的不可推卸的责任。
|